香港稳定币发展遇冷:政策、市场与概念的三重博弈
香港稳定币曾被寄予 “激活金融创新” 厚望,如今却陷入政策不及预期、概念股大跌、行业争议的漩涡,成为加密与传统金融交叉领域的焦点话题。
一、市场表现:稳定币概念冷热反转
香港稳定币条例落地后,资本热情骤降:
港股:连连数字跌 19%、耀才证券金融跌 20%、云锋金融跌 25%,多只稳定币概念股遭资金抛售;
A 股:东信和平、国投智能等关联股同步下挫,市场对 “稳定币红利” 的预期彻底降温。
二、政策变量:发牌、监管与预期差
政策端的 “收缩信号” 是核心导火索:
发牌延期:原预期的牌照发放推迟至 2026 年,行业落地节奏大幅放缓;
牌照缩量:首批牌照数量低于市场预期,头部机构(如京东、蚂蚁)甚至传出 “拿不到首批发牌” 的传闻;
强监管加码:实名制等合规要求趋严,与稳定币 “去中心化、加密属性” 形成内在冲突,削弱行业创新空间。
三、行业矛盾:创新属性与合规框架的博弈
稳定币天然携带 “去中心化、加密化” 基因,而香港政策试图在拥抱 RWA(现实资产上链)、稳定币风口与强实名制、合规管控间找平衡,却陷入逻辑矛盾:
若过度强调合规(如强实名制),则背离数字货币 “去中心、匿名性” 的技术特性;
若放松监管追求创新,则可能引发金融风险,与香港 “国际金融中心” 的合规底色冲突。
四、香港金融的 “破局” 挑战
前几年香港金融活力被诟病为 “沉闷”“金融遗址”,稳定币本是激活 Web3.0、RWA 等新赛道的关键抓手。如今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冷却,让 “一手好牌” 面临打烂风险 —— 如何在合规底线与创新空间间找到动态平衡,成为香港稳定币乃至金融科技领域破局的核心命题。
4个回复
港是 “国际金融试验场”,稳定币侧重 “跨境支付、资产上链”;内地数字货币(CBDC)是 “法定货币数字化”,定位、场景、监管逻辑完全不同
头部机构缺席首批发牌,会削弱市场信心(认为 “合规门槛过高”),但也可能倒逼政策优化;长期看,若中小机构先拿到牌照试水,行业或分层发展
香港稳定币政策收紧,是不是彻底没机会了?